|海苑庿| 永續海鮮文史課回顧1_林坤山老師篇

永續海鮮文史課回顧_林坤山老師篇

和老師活到老學到老的認真精神致敬與學習

在課程開始前的一週,海編夥伴們到林坤山老師家拜訪與討論課程,熱情的老師讓我們感受到他樂於分享的心,我們常說老師是會走動的苑裡鎮史,任何一個地名或者風俗民情他都能滔滔道來,他的書牆上整整齊齊放著各文史的書籍,那天還和我們分享一本他珍藏的苑裏志古書(後來老師推動將它複印成苑裡志讓更多人可以讀到苑裡許多珍貴文字紀錄),那天我們就已經先從老師身上上了一課,即是老師對於自己熱愛的事,所自然付出的學習精神,保持好奇並展開田調佐證的精神,一切讓他既謙虛又廣大:)

能夠產生共鳴的在地漁港文史課

因為文史是有生命力的

過去自然生活的樣貌是我們的反思

3/10的上午課程林坤山老師和我們分享「苑裡地區沿海漁撈的沿革」,前段老師和我們介紹了許多古老漁法,雖然是苑裡在地漁港的盤點,但也都能大致通用在現在漁法的演變,一路捕魚方式的從竹罩、石滬、演進為手拋網、牽罟、搖鐘、再進步為釣鯊(改釣小管)、接著有黃魚苓、浮苓、大苓 (掃苓)、三層網,老師還有和我們介紹當時順著節氣的漁獲,所以大家也認識了苑裡魚丸的由來。沒有太多老照片的輔助下,老師全程用台語和我們解說,反倒更有滋味,在腦海裡不斷想像當時的場景,而在過去還未有尼龍材質出現時,在苑裡當地是使用棉線來編織成漁網,苑裡的海岸場景也是截然不同,我們現在的出水沙灘那時是礫石灘,位於中間的出水社區也曾經有漁港,人們都叫它中澳,會在這裡曬魚網捕漁網,那時的船是竹筏,後來才變成塑膠筏。以前的人捕魚的路程是辛苦和漫長的,去賣魚也是需要徒步到大鎮去賣,一去就是兩天一夜要自帶便當的趣事,當時的任何漁獲都是珍貴的。介紹到苑裡在地的幾個漁港傳奇故事時,本來以為大部分是外地來的大家會聽得吃力,結果大家反倒津津有味,因為老師促咪的說故事中,發現漁港是一個小鎮興盛的連結,漁村裡的看天看海純樸信仰,和他們的討海生活息息相關。

老師的介紹裡有太多生態文史的寶

讓我們更明白時代的演變下的有得有失

比起創造新梗我們更想回頭追朔古法裡的智慧

真的是筆記做不完的一堂課,海編只能分享部分,相信有許多的養分都是流入學員裡的心中,聽過會想要去現場好好重溫老師講過的故事,所以我們3/31的永續海洋餐桌日,就會由林坤山老師帶我們去逛漁港和廟宇。以上所分享到的許多心得,也是我們在海苑庿系列活動裡,邀請苑裡重要文史工作者林坤山老師和我們同行的心意,我們自己很有感的體會到,要談生態要談永續,必須先去認識自己所在的土地大海的故事,一但開始傾聽即便就是開始和它們連結,因爲所謂的文史,都是過去的人真真實實在地方生活過的生命樣貌,時空的演化至今,人和自然的交流仍是延續的,只是多了很多我們需要去重新思考的反思,能永續的方向或許不再一昧的創造,而是要多更多的回朔與回歸。

再次感謝林坤山老師每次都很支持我們的活動,並且讓我們能從您身上持續挖寶,對於想做的企劃和各種延展,都是很棒的靈感來源,謝謝您,有您真好,海編會繼續和您好好學習的 ♡♡♡

而同學們~我們下一堂課見啦 •̀ᴗ- 

也謝謝在這堂課後有同學被老師圈粉要幫老師做簡報的美好交流